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利玛窦和徐光启的生死情谊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3-08-23 17:26:11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李秀梅


(资料图片)

前段时间,在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的故乡——马切拉塔,制作于中国的利玛窦和徐光启的雕像,被安置在圣若望主教座堂的正面圣像龛内,两人的友谊跨越了四百余年的时光。

意大利马切拉塔圣若望主教座堂正面圣像龛内,一左一右分别是徐光启和利玛窦雕塑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至1610年),字西泰,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万历十年(1582年)来中国传教,经过一番努力,利玛窦渐渐在士大夫中有了名气。

徐光启(1562年至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出生于上海县法华汇,万历年间进士,后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1600年春天,利玛窦和徐光启两人在南京第一次见面。他们相识于徐光启老师焦竑的家里。38岁的徐光启和48岁的利玛窦一见如故,交谈十分投机。见面后不久,利玛窦得到万历皇帝的许可,到北京传教,而徐光启则继续着自己的科举之路。

利玛窦画像

1604年,徐光启入京赴会试,一举得中,点了翰林,举家定居京师。徐光启特意租住于利玛窦住处附近。自此,徐光启和利玛窦两人几乎天天见面。他们朝夕聚谈,切磋科学,探讨人生。利玛窦仰慕徐光启的儒雅和才华,称他是“海内博物通达君子”。徐光启十分倾慕利玛窦的见识与博学,被他带来的各种西方科学典籍、《坤舆万国全图》及各种奇形怪状的科学仪器深深地吸引着。

据史料记载,这段时间,徐光启“每布衣徒步,晤于邸舍,讲求精密,承问冲虚”。1607年,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完成了《几何原本》前六卷,同年该书在北京印刷出版。当时,利玛窦口授,徐光启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再三修改,用简练而准确的语言翻译几何术语。如今,大家熟知的“点”“线”“面”“平行线”“对角线”“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名词,正是徐光启创造性的概括和提炼。

徐光启画像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徐父在北京去世,徐光启回到家乡,为父亲守孝。在丁忧的三年期间,徐光启喜欢蹲在农田里进行农业试验,钻研如何种植才能高产,并总结出农作物种植、引种以及耕作的经验,为后来写《农政全书》打下了基础。这本书是我国古代比较系统的一部农业书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后世的耕种效率。

由于气候原因,1608年自然灾害不断,很多百姓吃不饱饭。徐光启发现番薯吃起来又香又甜,很有饱腹感。为了让更多人吃饱,他在家乡试种美洲引进的番薯,但是由于气候上的差异,最初不成功。他经过反复实验,总结了生产实践的经验,解决了藏种和留种这两个关键问题,使番薯逐渐得到普遍栽培。他在《甘薯疏》里面详细记载了在上海种植番薯的成功经验。

除了研究甘薯的种植外,徐光启还研究了吉贝、棉花等多种植物的栽培,并几次到天津进行更大规模的农业试验,写出了《北耕录》《宜垦令》《农遗杂疏》等著作。他的研究使得我国古代的农业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了后世的耕种。

徐光启和利玛窦的友谊展现了中西文化平等交流的盛景。徐光启也被称为“晚明的西学领袖”“向西方寻找思想的第一人”。

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在北京逝世。按照当时惯例,西方传教士死后本应移葬澳门,但在内阁首辅叶向高、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我等人的努力下,万历皇帝破例准许利玛窦葬于北京西郊的滕公栅栏,使其成为首位葬于北京的西方传教士。

徐光启为利玛窦扶柩,陪伴契友从宣武门到当时平则门外的二里沟。如今的利玛窦墓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6号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院内。汤若望墓碑、南怀仁墓碑现位于其左右两侧。这块墓地1984年修复后共保留有63名中外教士的墓碑,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利玛窦和其他传教士墓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利玛窦在华传教28年,用西学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与中国儒家进行对话,将西方科技、宗教、文化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拉开帷幕:他与徐光启、李之藻等共同翻译了《同文算指》《测量法义》《圜容较义》等书;他用中文撰写了《交友论》,收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大师爱拉斯谟等人关于友谊的格言上百则;他首次将《四书》译为拉丁文;他首次尝试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他撰写的关于西方科学的中文著述被收入《四库全书》,西学也由此进入了中国的知识宝库……利玛窦也因此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

2001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利玛窦到北京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词》中对利玛窦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由于利玛窦神父如此道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使他成为大‘汉学家’,这是以文化和精神上最深邃的意义来说的,因为他在自己身上把司铎与学者,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

利玛窦去世之后,徐光启继续在科技上倾注自己的心血。崇祯六年(1633年),徐光启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第二年,皇帝派人将其灵柩送回上海。徐光启被安葬于肇嘉浜、李纵泾等河道汇合处(如今位于徐家汇南丹路光启公园内)。因为他家族中的一支一直聚居在墓地附近,这里后来被命名为“徐家汇”。

徐光启和利玛窦之间的友谊,是一段历史佳话,他们也在交流中成就了彼此。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