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业资讯  > 正文
杨志军:深情书写草原牧区的山乡巨变
来源: 光明日报     时间:2023-08-16 18:01:45

杨志军 资料图片

获奖作品书影 资料图片


(资料图)

听到获奖的消息时,杨志军正在青海采风。尽管由于工作关系,他搬出青海很长时间了,但是每年都会频繁地回到这里,跟藏族大哥聊聊天,随处走走,看看他们的新生活。

“能获得茅盾文学奖,我非常激动,这是我文学创作的一个里程碑,是读者、文学界同仁对我创作的一次极大肯定。”在接受采访时,他特别感谢青藏高原这片故土,是这里培育了他,孕育了他的文学之梦。“我也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将自己的感恩之情讲给这片土地听。”

杨志军在《雪山大地》中,深情回望了父亲母亲与几代草原建设者艰辛探索的足迹,书写了高海拔地区的时代巨变与草原牧人的精神天路。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生态与发展的主题贯穿始终,全景式地展现了藏族牧民传统社会形态和生活样貌的变迁。

谈及《雪山大地》的创作初衷,杨志军坦言,他最初想以自己的经历为蓝本,写一户汉族人和草原牧民在一个特殊历史阶段中相濡以沫的交往。“但一动笔就发现,这不仅是我的故事,更是父亲和母亲的故事,是所有在青藏高原留下足迹、洒下血汗、度过青春乃至全部人生的父辈们的故事。”

父辈们的故事开始于1949年。他的父亲,作为一位从洛阳来到西安读书的青年知识分子,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来到西宁,在一家马车店里创办《青海日报》。母亲当时还在求学,听说有一所卫校又管饭又发衣服,便立刻报名上了第一野战军第一军卫生部管辖的卫校,后来成了青藏高原上第一批国家培养的医生。

在那些年月里,年年都有“西进”的人,他们和当地人一起建造了草原牧区的第一所学校、第一所医院、第一家商店、第一个公司、第一处定居点、第一座城镇。“一个地区从落后到进步的足迹是那样深刻,里面贮满了父辈们的血汗和被时间演绎成荒丘的生命,并在多少年后开出了艳丽的花朵。”

杨志军出生在青海,在这里生活了四十年。对他来说,那片高海拔的山原已是真正意义上的故乡。“创作《雪山大地》,就是希望通过我和我的父辈们的生活,让人们看到那些恒久不变的高海拔的冻土带上,有着怎样的温度和爱的氧气。”

2022年,《雪山大地》作为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首批重点作品发布。对于乡土文学创作,他认为不能以一种“离乡者”的姿态书写记忆里的乡村,而要实地去体验和感受。

在西宁,杨志军住的小区里有一多半是藏族同胞,很多人几年前还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如今在城里开着汽车到处跑。每当看到他们提着一袋一袋的瓜果进出小区,杨志军都会高兴地说一声“乔得冒”(你好),脑海里还是会浮现当年牧民人均寿命只有40多岁时的情形。“现在出门就是大超市,对他们来说,那就是一个可以便捷摄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营养通道。”

当然,发生变化的不光是生活,还有那些可以左右生活的观念和意识,以及与他们相伴的雪山大地。“我希望雪山大地的变化能成为更多人的体验,希望在我讲述父辈和同辈的故事时,能有共情者跟我一起流连忘返,希望绿色之爱也是人心之爱,在广袤的河源厚土上,袒露一代比一代更葳蕤的传承。”

获奖是一次新的起点、新的出发。杨志军正在准备下一部长篇小说,主题仍是他深爱的土地。“身心的融合、情感的投入、精神的一致,这是最重要的,再加上知识,都是写作所必需的。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一个民族,就得把所有的东西都搞深搞透。”他将一如既往地行走着、思考着、书写着。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